如何防御雷电灾害

发布时间:2009.06.25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30

雷电灾害,作为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频繁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财产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积雨云中产生“电闪雷鸣”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并发的一种物理现象,通常是指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凡是空气中导电微粒较多、地面高耸、地面和地下的电阻率较小的地带都易落雷而受到雷击。它不仅威胁人身安全,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系统乃至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有可能在一道闪电中,毁于一旦。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闪电通道内的电弧高温,可使周围空气极速膨胀,热消失后又冷却,使空气极速收缩,引起剧烈的有声振动,于是就有了我们听到的雷声。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就是人们看到和听到的电闪雷鸣。

   三类雷击“威力十足”

  通常雷击有三种主要形式:其一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雷”。其二是带电云层由于静电感应作用,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以致出现局部高电压,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叫做“二次雷”或称“感应雷”。其三是“球形雷” 。在雷电频繁的雷雨季节,偶然会发现殷红色、灰红色、紫色、蓝色的“火球”,因而人们习惯称之为“球形雷”,较为罕见。

  三种雷击形式原理各不相同,但都“威力十足”,不可忽视。专家提醒,在防御时也要具有针对性,如防避直击雷通常都是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或金属物件作为接闪器。而防避球形雷则最好在雷雨天不要打开门窗,并在烟囱、通风管道等空气流动处装上网眼不大于4平方厘米,粗约2毫米~2.5毫米的金属保护网,然后作良好接地。

  “雷暴日”揭示地区雷电强弱

  如何评价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呢?我们通常使用 “雷暴日”作为参考,即以一年当中该地区有多少天发生耳朵能听到雷鸣来表示该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弱。因为雷暴是一种中小尺度天气过程,雷暴日的天数越多,表示该地区雷电活动越强,反之则越弱。气象观测站在一天内听到雷声则记录当地一个雷暴日。

  我国平均雷暴日的分布,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西北地区一般在15日以下;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平均雷暴日在15~40日之间;长江以南地区平均雷暴日达40日以上;北纬23°以南地区平均雷暴日达80日。广东的雷州半岛地区及海南省,是我国雷电活动最剧烈的地区,年平均雷暴日高达120~130日。总的来说,我国是雷电活动很强的国家,夏季6、7、8月份是闪电次数最多的时段。

  另外,据统计,我国雷电灾害发生也有一定的时间性。在一般情况下,每天的午后发生雷电的概率较大。雷电灾害发生的集中时段在13时到19时,其中15时到17时发生雷电灾害最多。

  在野外遭遇雷暴,应立即寻找庇护所。以装有避雷针的、钢架的或钢盘混凝土建筑物为主,具有完整金属车厢的车辆也可以利用。千万不要靠近空旷地带或建筑和山丘的制高点。如在室内,建议无特殊需要,不要冒险外出。